近年来,以奶茶、果茶为代表的现制茶饮迅速崛起,成为年轻人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行业的快速扩张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原料品质参差、添加剂使用不规范、食品安全隐患频发等,亟需统一的标准进行引导和约束。
2025年6月23日,随着《现制茶饮品原辅料要求》(GH/T 1495-2025)行业标准的发布,并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前面提到的长期困扰行业的痛点终于迎来了“破局时刻”。该标准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知名茶饮企业和供应链机构共同起草,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一次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深刻变革。食品伙伴网将深入解读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剖析其对现制茶饮行业的深远影响。
1、标准明确适用范围与核心定义
《现制茶饮品原辅料要求》(GH/T 1495-2025)适用于现制茶饮原辅料的制作、采购、检验、贮存和使用全过程。其核心定义明确:“现制茶饮品”是以茶叶为基底,添加水果、乳及含乳制品、果蔬汁及其饮料等一种或多种原料现场制作供消费者直接饮(食)用的饮品。“原辅料”则涵盖茶叶及相关制品、水果及其制品、乳及含乳制品、果蔬汁及其饮料、糖及代糖等多种制作食材。
2、标准从原辅料把控食品安全与品质
《现制茶饮品原辅料要求》(GH/T 1495-2025)标准开宗明义,将“原辅料”定义为“现制茶饮品中所使用到的食材”,并系统性地对九大类核心原料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例如:茶叶及相关制品标准明确要求茶叶应“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并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GB 31608)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这意味着,未来茶饮品牌必须确保茶叶原料的安全性与真实性。同时,调味茶应符合GH/T 1247 的要求,茶饮料应符合GB/T 21733 的要求,为“真茶”概念提供了标准支撑。
针对消费者最关心的水果原料,标准要求水果应新鲜、冷藏或速冻良好,成熟适度、风味正常,无腐烂变质、无病虫害,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对于广泛使用的水果罐头,也明确要求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罐头食品》(GB 7098)等国家标准,冻干水果、水果干等,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这将有效遏制“香精勾兑”“色素染色”等乱象,推动品牌回归水果本味。
针对其他关键辅料,从“乳及含乳制品”“糖及代糖”“植物饮料”(如燕麦奶、椰乳)、“果蔬汁及其饮料”“固体饮料”到“粉末油脂”“冷冻饮品”“淀粉制品”(如珍珠),标准均提出了明确的合规要求,确保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3、原辅料安全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底线
《现制茶饮品原辅料要求》(GH/T 1495-2025)明确规定,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限量、微生物限量均应符合相应产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这三大“安全红线”与国家强制性标准全面接轨,意味着任何现制茶饮品牌的原辅料采购都必须通过严格的检测与合规审查,任何在污染物、农残或微生物超标的产品都将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
4、原辅料包装、运输、贮存实行全链条管理确保有章可循
《现制茶饮品原辅料要求》(GH/T 1495-2025)标准不仅关注原料本身,还延伸至其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包装”部分,要求包装材料应清洁、无异味,并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等规定,食品接触用相关产品应符合 GB 4806.1 的要求。在“运输和贮存”环节,强调需根据原料特性配备冷藏、保鲜设施,做到“防雨、防潮、防混运”,并遵循“先进先出先用”原则。这些规定将帮助企业建立更完善原辅料管理体系,减少因储存不当导致的品质劣变。
5、行业洗牌与升级并行,高质量发展可期
《现制茶饮品原辅料要求》(GH/T 1495-2025)的实施,无疑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依赖低价劣质原料的小作坊式品牌将面临生存危机,不合规企业终将被淘汰;而头部品牌将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优势进一步巩固地位,推动行业整体品质升级;标准的公开透明还会重建消费者对现制茶饮的信任,促进理性消费。
小结
《现制茶饮品原辅料要求》(GH/T 1495-2025)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现制茶饮行业正式告别“无标可依”的野蛮生长时代。未来,一杯好茶的标准,将不再只是“好喝”,而更是“安全、透明、可信赖”。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