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健康饮食意识的提升,坚果炒货类食品已不仅是休闲零食的代表,更逐步成为日常营养摄入的重要来源。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品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对坚果行业多项标准进行调整优化,其中《熟制与生干葵花籽和仁》(QB/T 8019-2024)、《熟制与生干核桃和仁》(QB/T 8018-2024)、《熟制松籽和仁》(QB/T 8015-2024)三项重要标准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标准升级不仅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更通过量化指标构建了一道从原料到终端的"质量防火墙"。
一、标准升级:从"经验判断"到"精准管控"
新标准体系最显着的变化,是将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质量判断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指标。以核桃标准为例,新标准将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其中特级核桃的出仁率需≥48%,空瘪粒占比≤2.0%,坏仁粒占比≤2.5%。这意味着每100克核桃中,有效可食用部分较旧标准增加5-8克,且通过三重检测(虫蚀、霉变、哈喇味)确保品质稳定性。
在松籽标准中,新增的"开口果占比"检测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通过四分法取样计算,既保证检测效率又避免主观误差。
二、技术革新:倒逼产业链升级
葵花籽标准首次明确油炸类水分含量需≤5g/100g,标准升级对生产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在包装标识方面,新标准要求预包装产品必须标注"熟制工艺类型"(如烘炒/油炸),并对净含量检测规则进行细化。
三、消费端红利:选购有了"导航仪"
对消费者而言,新标准提供了清晰的质量辨识依据。购买核桃时,特级品需满足出仁率≥48%、坏仁率≤2.5%;选购松籽则可关注开口果占比这一新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特别强化安全指标与GB 1930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衔接,对黄曲霉毒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这意味着即使是散装坚果,也将面临更严格的质量追溯要求。
四、行业展望: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随着4月1日新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坚果行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深耕"转型,消费者也将享受到更透明、更安全的坚果消费体验,而行业也将迎来"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发展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