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杆菌消毒试验评价要求
标准解读
一、标准制修订的背景
分枝杆菌有特殊的细胞壁结构,对多数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强于普通细菌繁殖体,低效消毒剂往往不能将其有效杀灭。因此能否杀灭分枝杆菌是区分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的关键点。科学有效的消毒策略对预防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至关重要,消毒剂对分枝杆菌的杀灭效果可以通过体外实验来证明。考虑到菌株抗力代表性、致病性、试验可操作性等因素,WS/T 327 2011《消毒剂杀灭分枝杆菌实验评价要求》最终选择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CMCC(B)93326 (ATCC 19977)]作为试验菌株,选择分枝杆菌干燥培养基、改良罗氏培养基、苏通综合培养基作为试验用培养基,并依此制定试验步骤及评价规定。
本标准修订后,作为分枝杆菌消毒试验评价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等配套,编写格式依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编写。技术指标和检验方法与《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技术要求》(WS 628)、《消毒试验用微生物要求》(WS/T 683)、《消毒产品检测方法》(WS/T 10009)等标准、规范的规定相符,在消毒应用范围和消毒方法上与《内镜消毒效果评价方法》(GB/T 38497)等标准、规范的规定相符。标准编制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根据当前我国对消毒产品相关法律法规、卫生标准、规范和法规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二、标准发布的重要意义
《消毒剂杀灭分枝杆菌实验评价要求》(WS/T 327 2011)已颁布十余年,本次为首次修订。WS/T 327 2011实施以来,对规范用于杀灭分枝杆菌消毒剂的生产、检测、评价和监督以及保证产品卫生质量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防控分枝杆菌感染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202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委托,启动了消毒产品类标准的实施效果跟踪评价项目,采用文献追踪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消毒剂杀灭分枝杆菌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及标准,调查了标准发布后的执行情况、实施情况、使用情况及主要技术内容的贯彻实施等。调查发现,消毒剂生产单位、消毒剂使用单位(医疗机构为主)、疾控、监督机构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本标准均有较强的使用需求和宣贯需求。此外,随着消毒剂种类和消毒器械的不断创新改革,新试验菌株的涌现及新培养基配方的出现,现行标准的技术要求和使用方法已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现行标准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已不能充分满足使用需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分枝杆菌消毒产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本标准的修订和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和可行的。
三、重要指标的制定依据
1、标准名称和范围的修订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审查意见,结合当前我国消毒产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新型消毒器械的不断研发,对其作用原理、毒理学安全性、消毒效果和现场应用等研究已日渐成熟,因此将标准名称修改为《分枝杆菌消毒效果评价方法》,标准名称涵盖消毒剂和消毒器械,适用于各种消毒剂及产生化学消毒因子的消毒器械对分枝杆菌的消毒效果的评价。标准内容分枝杆菌消毒效果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方法和结果判定。
2、术语和定义
根据标准新增消毒器械杀灭分枝杆菌相关技术要求、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内容的需要,术语和定义新增加了“物体表面模拟现场消毒试验”。本文件中的模拟现场试验不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模拟实际消毒场景,而是选择风险可控的密闭空间,使用分枝杆菌染菌载体进行物体表面分枝杆菌模拟消毒试验,适用于评价消毒剂气溶胶和产生化学消毒因子的消毒器械对分枝杆菌的消毒效果。目前市面上已出现多种产生或利用化学因子的消毒器械,与传统使用消毒剂喷洒、擦拭不同,可以通过超声雾化、汽化、闪蒸、干雾、弥雾等技术完成对无人条件下密闭环境中的物体表面消毒。
3、增加了“4基本要求”
考虑到分枝杆菌对多数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强于普通细菌繁殖体,根据《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增加了4.1实验室要求,强调了1.分枝杆菌消毒实验室应符合GB 19489中生物安全Ⅱ级(BSL-2)及以上要求,采取封闭式布局,便于清洁、消毒。2.分枝杆菌消毒试验应在独立房间内进行,试验产生的废物应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处理或按感染性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时排气口处应有防止病原微生物排入环境的措施。针对不同消毒剂和消毒器械,根据《消毒产品检测方法》(WS/T 10009)、《内镜消毒效果评价方法》(GB/T 38497),增加了4.2试验要求,具体可分为4.2.1实验室试验和4.2.2模拟现场试验,完善了针对可稀释的化学消毒剂、黏稠的消毒剂、冲洗用消毒剂和原液使用的消毒剂、产生化学消毒因子的消毒器械的评价方法。针对模拟现场试验,增加了4.2.2.1物体表面模拟现场消毒试验和4.2.2.2内镜模拟现场消毒试验,分别用于验证消毒剂、产生化学消毒因子的消毒器械对人工污染于载体表面分枝杆菌的消毒效果,及用于验证消毒剂和清洗消毒机对人工污染于模拟内镜内壁分枝杆菌的消毒效果。并在5.2.2.1载体中增加了“聚四氟乙烯”载体相关内容。
4、修改了“5评价方法”的内容
根据《消毒试验用微生物要求》(WS/T 683)相关内容,分枝杆菌消毒试验的试验菌株有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CMCC(B)93326或ATCC 19977、鸟分枝杆菌ATCC 15769、地分枝杆菌ATCC 15755三种试验菌株。其中鸟分枝杆菌ATCC 15769、地分枝杆菌ATCC 15755与原“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CMCC(B)93326或ATCC 19977”相比,对各种理化因子有更强的抵抗力,能更好地检验消毒效果,但培养时间长达21天,且缺乏足够的试验数据支撑,因此并未纳入。根据实验室验证,将5.1.2培养基中“分枝杆菌干燥培养基”修改为“商品化分枝杆菌培养基”,增加要求“按产品说明书储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根据《消毒产品检测方法》(WS/T 10009)的5.1.2.2.2,增加了5.1.3.4.2有机干扰物的详细说明:“用于经过清洗或较清洁的消毒对象的消毒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使用0.3%BSA;用于不经过清洗或较脏的消毒对象的消毒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使用3.0%BSA。”5.1.3.4.3:“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使用TSB。”在5.1.4.2恒温水浴箱后增加了“恒温金属浴”,干式恒温金属浴采用微电脑控制,利用金属做为导热介质,具有使用方便、精度高、体积小等特点,可以代替传统的水浴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医学试验中。
5、增加了“5.3试验方法”下的模拟现场消毒试验
为进一步完善对消毒产品杀灭分枝杆菌的试验评价方法,根据《消毒产品检测方法》(WS/T 10009),将原“6.2.2载体定量杀菌实验”修改为“5.3.2.2载体浸泡定量杀灭试验”并增加了“5.3.2.3物体表面模拟现场消毒试验”,完善了验证消毒剂、产生化学消毒因子的消毒器械对人工污染于载体表面分枝杆菌的消毒效果。增加了“5.3.2.4内镜模拟现场消毒试验 用于内镜消毒的消毒剂和清洗消毒机,应进行内镜模拟现场消毒试验,按照GB/T 38497进行。”
6、修改了“6结果判定”的内容
针对新增的物体表面模拟现场消毒试验,相应增加了结果判定“用物体表面模拟现场消毒试验评价杀菌效果时,在产品规定使用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时,各次试验的所有样本杀灭对数值应≥3.00,可判定该产品对分枝杆菌污染物消毒合格。”。
7、新增了“7注意事项”的内容
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虽然广泛分布于环境中,但作为一种非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引起破损皮肤伤口感染和免疫低下人群肺部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淋巴结炎、骨髓炎等并发症,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耐药性,治疗较为困难。在实验室试验和模拟现场试验中均需要注意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培养物和染菌载体的转运环节,因此在标准文末增加了注意事项内容,强调实验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8、修改了“附录A”的内容
根据实验室验证结果,删除了A.1改良罗氏培养基成分中的“马铃薯淀粉”。根据《消毒产品检测方法》(WS/T 10009),将营养肉汤培养基的牛肉膏成分修改为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