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规范》标准解读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需要对现场及其物品消毒的单位场所太多,原来的模式不能适应新冠疫情防控要求,社会上组建了很多第三方机构用于现场消毒(预防性、疫源地)需要,部分依托有害生物防制机构力量,部分是专门的消毒服务机构。
由于时间紧,需求量大,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卫生规范要求(国家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和各省下发的细则中,均要求各级联防联控机制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消毒工作,也对社区与自然村发生疫情后进行终末消毒提出了工作要求,但均没有对相应的专业机构的人员、设施设备、消毒方法、质量控制等现场消毒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出现了在现场消毒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现场消毒技能不熟练,如消毒剂的选择、浓度配置和设备使用等方面都出现问题,导致消毒效果不能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监测结果发现,消毒合格一次通过率很低,需要反复消毒,影响消毒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疫情防控工作。
特别是在疫源地消毒,可能由于消毒不精准,引起交叉感染的风险更大,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规范》,以明确的要求来管理现场消毒服务机构,科学有效开展消毒工作,促进该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保障人民健康。
二、重要指标的制定依据
(一)标准名称
标准原题目为“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规范”,本标准研究的目的是,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现场消毒需求猛然增加,由于现场消毒服务机构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疫情期间部分现场消毒的人员技能跟不上、消毒设施设备不充分、消毒工作不规范等,消毒不科学不精准,消毒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疫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如南京机场的720疫情)。通过研制出台现场消毒服务机构相关要求,来规范现场消毒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现场消毒工作,确保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活动保障和自然灾害处置相关的现场消毒质量,有效切断传播途径。经多次会议专家讨论会商,建议更名为“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规范”-- “现场消毒卫生规范”--“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规范”。同时根据《消毒管理办法》中的定义:消毒服务机构指为社会提供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及场所、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等进行消毒与灭菌服务的单位。这与本标准适用范围既有交叉部分又有不同,本标准不涵盖对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进行消毒与灭菌服务的单位。所以申请更名为《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规范》。
(二)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现场消毒服务机构的基本要求、人员、消毒相关设施耗材、现场消毒方法和现场消毒质量控制的要求。适用于在传染病防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活动保障和自然灾害处置等现场提供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服务的单位。这里规定了现场消毒服务机构适用的范围,排除了对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进行消毒与灭菌服务的单位。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9193 《疫源地消毒总则》、GB 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ZB 《消毒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WS 23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697《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WS/T 77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WS/T 797《现场消毒评价标准》、《消毒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7号)、《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54号)。明确了消毒员职业道德、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处置、使用和运输、现场消毒方法选择、消毒效果评价的方法、具备开展现场消毒效果评价能力的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生物安全管理等应符合对应标准规范。
(四)术语个定义
本文件的术语和定义包括“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和“现场消毒”的定义。
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活动保障和自然灾害处置等现场,对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和物体提供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服务的单位。强调了现场消毒服务机构提供现场消毒的范围,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
现场消毒:对传染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进行的消毒。强调了现场消毒的对象包括环境和物体。
(五)基本要求
从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等方面规定了7项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应合法、应建立相关的制度,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指导,现场消毒工作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安全,开展现场消毒前应做好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估,开展现场消毒时应做好消毒记录。
(六)人员要求
包括一般要求、专业培训、健康体检、职业安全和考核评估五个方面。
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应建立消毒员专岗负责制,人员相对固定。现场消毒的人员数量应满足现场消毒的需求,每个独立的现场消毒队应至少1人持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或授权)颁发的“消毒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消毒员数量要求指标依据调研结果和专家讨论会商结果:对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2家消毒服务机构的人员情况调查,有147家(90.74%)消毒服务机构从事现场消毒的人员持有“消毒员”资格证书,占总人数的比例的中位数为60.00%,调查中“消毒员”资格证书发证单位为人社部门占比40.82%,为促进消毒员能力提升,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取得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或授权)颁发的“消毒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占总人数的60%以上,考虑地区差异和现场消毒服务机构的规模不同,预审会上专家一致建议不规定取得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或授权)颁发的“消毒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但规定每个独立的现场消毒队应至少1人持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或授权)颁发的“消毒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使现场消毒服务机构人员能够符合要求,同时保证提供现场消毒的质量。目前开展现场消毒的有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同时还有第三方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其不一定具有“消毒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规定每个独立的现场消毒队也可以至少1人具有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
现场消毒的人员应遵守《消毒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规定的职业守则,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规范操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等职业素质。
现场消毒服务机构的消毒员应接受设区的市(地)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局)组织(或授权)的专业技术培训,或学会、行业协会组织的专项培训,从事现场消毒工作前取得相应培训合格证书。除此之外,取得证书后每年应至少参加1次相关专业机构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包括取得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或授权)颁发的“消毒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
(七)消毒相关设施耗材要求
根据现场消毒的实际情况和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2家消毒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情况调查,规定了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应配备的设施设备和宜配备的设施设备,设施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进行记录。具备开展消毒效果评价能力的现场消毒服务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开展的检测项目应通过检验检测资质认定。
现场消毒服务机构配备的消毒产品种类和数量应满足提供现场消毒服务的需求。不同种类的消毒产品应分类分区存放,并张贴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同时加强安全巡检工作。消毒产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消毒剂应密封保存。特殊消毒产品和耗材的存储应符合《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治安管理办法》要求。如高浓度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还应符合《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治安管理办法》要求。应配备满足防护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定期检查其性能。一次性防护用品不得复用,可重复使用防护用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符合复用要求后方可使用。
(八)现场消毒方法要求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或按照预定的消毒方案,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在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情况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在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开展现场消毒时,也可按照预定的消毒方案,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根据病原体、现场环境和消毒对象特点,可选择喷洒、喷雾、擦拭、浸泡等化学消毒方法,或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方法,或其他经验证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医疗废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避免对周围人群、环境产生危害。
(十)现场消毒质量控制要求
包括基本要求、制定消毒方案、消毒工作实施、现场消毒评价、记录与溯源五个方面。根据现场情况科学制定消毒方案,严格按照消毒方案开展现场消毒工作并进行现场消毒评价,规范填写消毒工作记录,保证消毒质量。消毒方案分消毒技术方案和消毒实施方案。现场消毒评价内容包括现场消毒过程评价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GB 15982、GB 19193、WS/T 797、WS/T 774、WS/T 367标准对消毒指示菌、现场消毒评价的方法等有明确的要求,本标准参照执行。现场消毒应做好记录,强调了必要时对消毒过程进行影像记录,记录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WS 310.3-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 清洗消毒剂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中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3年,参照此标准,现场消毒工作的记录保存3年。
(十一)附录
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消毒工作记录表,包括预防性消毒工作记录表和终末消毒工作记录表。WS/T 77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中预防性消毒记录表和终末消毒过程记录表在新冠疫情期间使用较好,因此本文件沿用这两份消毒记录表。
《现场消毒卫生规范》标准起草组
2024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