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食品伙伴网 |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化妆品 | RSS订阅
标准动态标准公告中心动态标准化知识文献检索
搜索关键词:
下载中心首页 » 动态公告 » 标准动态 » 有关部门拟制定一次性筷子使用标准
推荐文章

有关部门拟制定一次性筷子使用标准

发布日期:2009-09-11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复制网址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筷子也有保质期   有关部门拟制定一次性筷子使用标准 

    筷子也有保质期

    有关部门拟制定一次性筷子使用标准

    □ 本报记者 刘霞

    9月4日,中国烹饪协会向全国餐饮企业和消费者发出倡议,号召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我国是一次性木筷使用和出口大国,每年消费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木材锯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铺满3700个足球场。"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提醒,一次性筷子也有保质期,过期筷子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消费者应仔细鉴别。

    一次性筷子有市场

    "把这个收起来吧,要一次性的。"近日,在北京朝阳区高家园附近的一家餐馆里,市民王女士对拿来非一次性筷子的服务员说。这位服务员随后麻利地送上一次性筷子。

    记者发现,一些消费者不放心餐馆消毒卫生状况是选择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原因。张女士说,每次到餐馆用餐,她一般都要求用一次性筷子,因为一些中小餐馆的餐具卫生情况让人很难放心,"有的筷子都没洗干净就拿上来了,服务员摆筷子时手都碰到夹菜的地方了".

    "没必要为一双筷子惹顾客不高兴。"一些餐馆老板表示。记者看到,即使是有消毒碗筷提供的餐馆也会在消费者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把筷子换成一次性的。

    实际上,让一些餐馆老板做出如此举动的不光是因为不想惹顾客不高兴,还有一个因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据一家餐馆老板介绍,店里使用的餐具中,碗、碟、杯子等都是消毒公司负责清洁的,但筷子使用一次性的,一个月要用五六千双,"消毒公司不愿意洗筷子,容易折,损耗太大".

    据业内人士透露,封装的非一次性筷子每次清洗需要花2至5角钱,购买一次性筷子成本则低得多。记者调查发现,常见的21厘米或24厘米长的普通一次性筷子,一包3000双,售价从100元到180元不等,平均每双成本仅为三五分钱。相比之下,送消毒公司清洗要比使用一次性筷子贵出六七倍。巨大的差价导致一些以低成本运作的小餐馆无法放弃一次性筷子。

    过期筷有隐患

    尽管一次性筷子受到一些消费者和商家的欢迎,但他们可能没有想到,筷子也会过期。

    根据2006年的《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实施细则》规定,一次性餐具保质期最长4个月,并应该在餐具包装上标注产品保质期。

    在街边一些小饭店里,随处可见餐桌上摆着的筷子筒,客人有需要就信手一抽。可是很少有人注意,筷子的外包装上究竟写了些什么。记者发现,饭馆提供的一次性筷子的外包装上并没有标注保质期,只是简单印有类似"高温消毒"、"清洁卫生"、"消毒卫生筷"等字样。

    "我们从生产厂家进货的时候,一般只是看一下筷子的型号,是否有发霉或异味,很少去关注生产日期是什么时候,还有多长时间可以安全使用,更不会去问这批一次性筷子是否有检测合格报告,顶多看一下厂家的卫生许可证,相信在出厂前已经对一次性筷子进行了检测。"一家一次性筷子的供应商如是说。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及消费者都不知道一次性筷子有保质期,更没有注意查看筷子的生产日期。一些消费者判断一次性筷子是否安全,标准不外乎是没人使用过或外观看起来还算干净。

    对此,专家表示,一旦过了保质期,一次性筷子很可能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往往还会出现霉变、微生物超标等问题,严重的会滋生强效致癌物黄曲霉素等,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拟制定相关标准

    据了解,我国目前仅有《一次性筷子 第1部分:木筷》和《一次性筷子第2部分:竹筷》两部标准对一次性筷子本身有明确规定,但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尚无规定。

    对此,中国烹饪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协会将向商务部申请一个关于"餐饮企业一次性筷子使用"的行业标准。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表示,广大餐饮企业一方面要切实做到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倡导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通过向公众有偿提供一次性筷子的手段减少消费者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做好公共筷子消毒工作,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筷子。

    小贴士

    两招鉴别"过期"筷

    专家提醒,为防止用到过期筷子,消费者可用肉眼观察和闻味两种方法。如果在一次性筷子上出现非木本色的斑点;在未使用之前潮湿、变形或是有明显的酸味,都是受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可使用。

    当然,在不清楚生产日期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凉水清洗筷子表面,减少残留的二氧化硫等物质。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bz#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363986600

 
 
[ 动态公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动态公告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标准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资料